上海市梅陇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进入收官之日。语文、物理、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劳动五大学科的教师们带来了丰富的课堂实践,在“学为中心”的理念下继续探索课堂转型。各学科教研员与专家齐聚现场,共同研讨课堂创新路径,展现了在“双新”背景下融合学科特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智慧。三天的展示活动中,各学科在多样化的教学创新中汇聚启发、推动教学改革,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语文学科:朗读悟诗情,情境展风采
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朱雪骊老师主持,上海市梅陇中学的吴晓菲老师和南通海门东洲国际学校的杨尹芳老师围绕《梅岭三章》课题,带来了两节各具特色的精彩课堂。
吴晓菲老师以朗读为切入,设计了三个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首先,她让学生自主研读小序,明确创作背景;随后,引导学生咀嚼关键词句,想象诗歌意境,推测诗人心志,并设计朗读脚本;最后,学生通过前后两次朗读对比,自主构建组诗阅读的学习策略。整个课堂中,学生积极探索、反复实践,体验深刻,参与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杨尹芳老师则创设了贴合学生兴趣的情境,带领学生开启一场“云端”红色研学之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接着,她以陈毅故居“朗读亭”的情境,带领学生自由研读诗歌并朗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品味词句、赏析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情感,感受革命精神,收获丰厚的学习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王意如教授对本次《梅岭三章》同课异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引领性的建议。王教授指出,语文学科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情境,要善于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理解与回应,以自然引导的方式积累教学智慧。她强调,语文教学应深入理解课标和教材,注重文本的深层解读,并在教学、作业和评价中保持一致性,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物理学科:探索电路世界,实践提升思维
物理学科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物理教研员傅继芳老师主持,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索奇妙的电路世界》,分别由上海市梅陇中学张敏玥和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费淑懿进行课例展示。
张敏玥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三个助手”平台,提高了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设计电路,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择优设计方案,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费淑懿老师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导入,将电路设计与日常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动手操作,设计电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操作不仅学习和掌握了电路知识,还在直观与趣味的体验中增强了学习的能动性。
在评课环节,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王霞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探索,认为他们在课堂中将物理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符合新课标下的育人导向。同时,王老师总结了如何更好地实施跨学科教学,使核心素养能够落地,这要做到教学设计有依据、有意图,过程中有任务驱动,最后有成果展示,为与会老师指明了跨学科教学的方向。最后,傅继芳老师也肯定了两位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对梅陇中学物理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体育与健康:体能技能相长,情境训练增效
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员任书堂老师主持。
梅陇实验中学的侯佳男老师基于“八年级足球运动”单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带来了《足球变向运球与射门的简单组合及实战运用》课例,整节课行云流水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信,发挥潜能。
七宝第二中学的翁晓麟老师基于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足球基础,通过1v1短传、1v1长传变向运球与射门和“谁是过人王”比赛情境,深入贯彻“体能与技能相长”“情境化”“结构化”等教学策略。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陶然成老师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在不同学情阶段,授课教师首先要熟知课标,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练、赛、评”等不同形式的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实战运用能力和运动兴趣。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员王立新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王老师结合双新背景,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贯穿课堂的始终展开评述。他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信息科技:探索人工智能,激发创新学习
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研员王世达老师主持。
梅陇中学徐芬芬老师和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的曹欣怡老师分别开展了《图像分类》和《图像识别》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并进行了说课。徐芬芬老师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帮助阳光水果超市结账”为情景进行导入,通过类比人类认识水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机器学习中的图像分类。学生们通过采集和训练水果图像数据集,亲身体验了数据对模型识别率的重要性。此外,徐老师还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意识到在真实世界中,海量数据和高效算法对于提高图像分类正确率的重要性。
曹欣怡老师则设计了解密破案游戏作为情境,引入图像识别的概念,让学生亲手体验图像识别的过程,包括文字提取和图像识别。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图像识别的基本概念,还初步接触了机器学习的工作流程。此外,学生们还尝试了使用简单的代码进行人脸识别,加深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闵行区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正高级教师王苇老师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课堂转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能动学习。她指出,工具使用、动手实践和理解技术原理是推动课堂转型的关键。通过情境设置、问题导向和项目化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学习更积极主动。此次研讨会不仅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未来课堂转型提供了启示。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者正探索如何融合这些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
劳动:项目驱动强实践,素养培育助成长
在劳动学科的综合展示活动中,上海市劳动教研员管文川、普陀区教育学院劳动教研员张杰以及全区多所学校的劳动老师齐聚梅陇中学,共同研讨劳动课堂转型的实践探索。活动由张杰老师主持。
梅陇中学的杨思齐老师以“手捻陀螺”这一传统民间玩具为载体,通过“陀螺的历史文化”小组分享情境导入,让学生沉浸在民间玩具的丰富历史中。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把玩陀螺,通过直观体验激发了对项目驱动问题“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转得更久的陀螺”的兴趣。随后,学生进一步了解陀螺的基本结构,并制定了规范的劳动计划。在项目实践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推进真实任务,逐步锻炼了对工艺流程的组织、规划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素养。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的曹晶老师以“小小公民科学家——昆虫研究”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协作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流程。学生在制作植物标本的活动中,体验了多种学科共同发挥作用,最终组成完整的作品。
在评课活动中,点评专家上海市劳动教研员管文川老师肯定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认为授课老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践”,给予学生做出判断的主体地位,充分落实了劳动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普教院张杰老师同样对两位授课老师的个人素养及其背后团队给予高度肯定和期望。两位教研员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经验,让在座的每一名教师都感到受益良多。
至此,上海市梅陇中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三天、涵盖十三门学科的教学盛会,不仅展现了各学科教师的智慧与创新,更为课堂转型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双新”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让课堂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携手迈向高质量教育的新高峰。
供稿:语文教研组、物理教研组、体育教研组、信息备课组、劳技备课组
编审:教导室
审核: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