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纪念日,是1963年设立的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3月5日。自2000年起,每年3月5日又被设立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延续和传承雷锋精神,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成为时代的底色。
雷锋,不只是几个无私奉献的故事。
他的精神世界,远非几篇日记就能参透;他感动我们的,也不只是“螺丝钉精神”所能概括。他,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成长的轨迹。
如何真正理解雷锋?
黄亚洲先生的长篇小说《雷锋》,以文学的力量,让雷锋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看到雷锋,更照见当下的自己——沿着他的足迹,我们是否仍在践行那份纯粹的初心?
荐读《雷锋》,让精神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基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化实写
本书虽是小说体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对自然形态的“生活真实”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与移植,但黄亚洲先生在书中对有确凿记载的大事、实事还是紧贴“生活真实”来写的,不会对雷锋进行过分的雕饰。之于“组合”与“移植”,黄老先生在设定人物时并没有逐人逐事、事无巨细地无差别照搬现实生活,而是在能表情达意、揭示本质的基础上,对人、事、物等进行理性、适当地组合与移植。
比如,望城县委书记张复赵,是张书记及后来的赵书记的联合化身,而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的“姐姐”王佩琴,是农场真实人物王佩玲和秦中华的“杂取”。黄老先生根据小说创作的原则——“创造有吸引力的情节、塑造立体的角色形象、合理运用情感描写、精选准确的语言表达、注意节奏与结构的安排,注重文学修养与思想深度”,用将近五十万字的篇幅从一岁的雷锋写到了二十二岁的雷锋,深情描绘了雷锋从孤儿到模范战士的成长历程,并穿插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人性化的英雄塑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人们饮食简单、衣着简朴,精神面貌却激情澎湃又高昂热血。在这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大环境里,对雷锋的宣传侧重“高、大、全”,即思想境界的“崇高”、形象塑造的“伟大”、人物性格的“完美无缺”。时至今日,黄亚洲老先生试图打破“高、大、全”的固有模式,通过还原雷锋的“人性温度”,让英雄形象更贴近真实、引发共鸣。
比如,在第八章“诗歌与作家,这是梦”里,作者描写了雷锋与健姐、王佩琴的交流、互动,展现了他与她们之间在共同奋斗目标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真挚情感;也勾勒了在一次暴雨洪水中,雷锋救助了十几个姑娘,而后面对这些女职工们的集体感谢,雷锋却也羞涩、感动;再比如,“买了皮夹克,却闯野山沟”的第十一章里,作者生动刻画了雷锋买皮夹克的整个过程,有看着皮质崭新细腻的心动,也有自觉价格昂贵但被营业员夸奖穿上时“太太太太太神气了”两相矛盾的踌躇,更有雷锋照镜子左旋右扭时的“臭美”。顺着这一连串细腻的人物描写看下去,那率真可爱的小雷锋就这样“水灵灵”地站在我们面前了——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
广泛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有的读者评价道:“摆脱僵化印象,重识真实雷锋!” 还有读者表示:“读前面两章节的时候,我读出了余华《活着》的感觉。人间悲喜,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也有读者称赞:“作者详细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雷锋短暂又无比光辉的一生。作者的描写很有画面感,像看电影镜头一样,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有些地方作者的表述还挺幽默,文笔很好,这本书值得一读。” 另外,有读者分享:“原来班上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雷锋的这些非常有趣的故事,雷锋这个人,真是可可爱爱,非常有趣,还深刻地影响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呢……” 类似的读者评价还有很多……
雷锋感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于你我之中,到一个又一个群体间,直至整个中华民族。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本世纪,雷锋的精神内核历久弥新,从黄亚洲老先生的《雷锋》里,每个人被触动的点不同,反省自身的角度也不一样,可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我们未来的更多可能。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如约将至,聊聊感悟、谈谈收获,我们感动着前行,我们口口传扬,我们身体力行。这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过程中,有黄亚洲老先生《雷锋》的加持,你会有不一样的体悟,或许你也会说:“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
撰稿:化 颖
审稿:陈菲菲
审核:翁方波